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

中大头条

首页 > 中大头条 > 正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校长高松:以交叉创新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新动能

稿件来源:《瞭望》2025年第45期 作者:郑天虹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 审定:黄艳 发布日期:2025-11-10 阅读量:

◇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5项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

◇“青年科学家培育项目”覆盖数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聚焦各领域的关键科学难题或前沿发展方向,提供3~6年的长周期稳定支持

◇持续以制度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区域界限,让人才、知识、技术在交叉中流动,在融合中迸发活力

高松校长


作为我国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代表之一,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近年来以“交叉”为突破口,在科研组织、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治理机制等方面全面深化改革,探索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的高校建设“中大路径”。

“教育是源头活水,科技是实践场景,人才是最终产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科学院院士、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校长高松表示,高校需将叁者更好结合一体推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跨学科教育与研究,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正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智力支撑,以交叉创新激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新动能。

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广州校区 南校园

以交叉创新促进基础研究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结合

《瞭望》: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框架下,中大如何平衡基础研究“冷板凳”与服务国家战略“热需求”?

高松:基础研究的“冷”与国家需求的“热”并非对立,可以通过交叉创新实现更好结合。当今基础研究呈现两大趋势:一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非线性互动加速,二是学科交叉与范式变革成为创新突破口。我国存在“卡脖子”技术的根源往往在于基础理论滞后,需要从国家战略需求中凝练出基础科学问题,通过跨学科协作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具体实践中,学校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既加强基础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强化有组织跨学科研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动形成重大引领性创新成果;又激励学者自由探索,加大稳定支持力度,鼓励他们开展前沿交叉研究,在原创性科学发现和底层技术方面有突出建树。理想的情况是,把个人兴趣驱动与目标导向结合起来,把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中提炼出来的重要科学问题,转化为师生的研究兴趣。

学校建立交叉学科研究机构,比如绿色化学与分子工程研究院、健康科学与技术前沿交叉研究院,设立交叉研究基金,建设重大科研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凝练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实现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的系统布局。

近年来,中大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坚持做卓越科研,出一流成果,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攻关能力持续提升。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新一代“天河星逸”系统正式投入运营,“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完成24个航次(段)的科学考察和学生实习任务,“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极地”号破冰科考船圆满完成两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等等。服务科技自立自强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多项“从0到1”的突破,5项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成果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高校前列。

《瞭望》:如何通过“交叉创新”激发科研创新的内生动力?

高松:内生动力的核心是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与资源生态,让创新要素在跨学科流动中自然生长。

一是以评价改革释放交叉活力。学校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弱化论文数量考核,重点关注成果的创新性与影响力。针对交叉研究特点,完善“小同行评议”机制,邀请跨学科专家参与评审,避免单一学科视角的局限。努力消除院系间壁垒,实行校内双聘人员成果共享。

二是优化资源配置支持交叉探索。当前科研支持仍以竞争性项目为主,与基础研究的不确定性存在矛盾。学校正在调整可用经费结构,努力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比如,今年启动的“青年科学家培育项目”覆盖数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聚焦各领域的关键科学难题或前沿发展方向,通过提供3~6年的长周期稳定支持,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敢于挑战无人区。

以交叉融合培育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

《瞭望》:你认为“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应具备哪些核心能力?中大如何通过课程体系设计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高松:教育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用过去的知识培养学生应对未来的挑战并引领未来。能够引领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其核心能力可概括为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的有机统一,叁者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乘关系——创造力=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

具体而言,学习力是自主探索的基础。面对未来世界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教育必须从“传授知识”转向“教会学习”,让学生在遇到新问题时能主动自主学习、自我提升。思想力是突破常规的关键,需要通过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考,在质疑与探索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解法。行动力则是知行合一的保障,要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做中学、学中创”。更深层次看,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于好奇心与想象力,大学要设法激励他们勇于探索未知,服务国家、贡献人类。

为培养这样的人才,学校努力构建通专融合、交叉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筑牢“通识+专业”双基,为交叉学习奠基。重点打造数学等基础学科平台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逻辑、写作等通识系列课程提质升级。

其次,构建多层次交叉育人项目,打破学科边界。学校践行“人人都能跨学科”理念,建设“整合科学”“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笔笔贰)”等16个交叉专业,设置12个跨学科微专业,鼓励院系开放2738门专业课,占专业课总门数比例达54%,让学生能根据兴趣自主组合知识结构。

最后,激发主动探索动力,支持个性化成长。学校推进“金融学+人工智能”“法学+英语”等10个双学士学位项目,2025级起所有专业增设“跨学科课程模块”,要求教学团队与内容均跨学科,从制度上保障学生的交叉学习需求。

此外,学校近期上线“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交叉探索平台”,整合全校的“人才—平台—项目—数据”育人资源,让教师能快速找到跨学科合作者和优秀学生,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术组会、科研项目等。学生参与平台上的活动还可获得学时证明。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项目制实践场景,支持学生在正式课程体系之外,自由开展跨学科的探索与成长,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深层动能。

《瞭望》:前沿交叉学科如何纳入现有评价体系?

高松:在处理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跨学科交叉研究平台与现有院系关系上,学校坚持“多元融合、有机衔接、样态创新、制度保障”的指导原则,即加强跨学科研究和教育的顶层设计,促进融合创新;兼顾现有学科基础和学科新生长点,选好发展载体;多模式循序渐进推进跨学科机构的建设,探索组织形式创新;建立健全跨学科学术组织制度体系,提供制度支持。

在构建前沿交叉学科体系方面,中大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扎实推进: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促进学科多元融合。学校近年成立七大学部作为加强学术治理、促进学科交叉的关键举措。学部制改革重要目标之一就是打破传统院系壁垒,系统性促进跨院系、跨学科的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合作与资源整合,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建设水平和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效能。

二是注重有机衔接,积极培育交叉学科增长点。学校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作为交叉学科布局的重要依据,结合学校现有学科基础,充分运用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优势,自主设置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区域国别学等国家急需、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门类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在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

叁是把握试点契机,打造学科交叉融合新生态。学校于2024年正式成立学科交叉中心并获教育部试点建设任务批复。中心以交叉专项博士研究生培养为抓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系统构建“管理架构—学术评价—人才培养—人才引育—科研创新”五位一体的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体系。

四是夯实评价保障,成立专门学科交叉评议组织。学校专门修订了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和学位评定委员会相关制度,组建了校级交叉学科学术委员会和交叉学科学位评定委员会。两个委员会均由常任委员和专项领域临时委员组成,负责对交叉领域的人才引进、职称评审、成果评价、人才培养等事项进行评议,切实为教师和学生解除交叉学科评价方面的“后顾之忧”。

以交叉融合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和协同创新动能

《瞭望》:中大在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中如何通过制度创新释放人才潜能?

高松:教师是交叉创新的核心驱动力,这几年我们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通过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其中“预聘—长聘制”是关键抓手。这一制度的核心理念,是为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提供“叁方面保障”:一是资源保障,给予充足的科研启动经费、实验室空间和招生名额;二是时间保障,设置6年预聘期作为评估周期,避免短期考核压力;叁是学术自主权保障,支持他们独立选择新的学科交叉方向,不受现有团队研究领域限制。

学校坚持“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的原则,2023年全面实施教研系列预聘—长聘制度以来,面向全球以“高水平、国际化、少而精”标准选聘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我们对青年教师的定位是“成为杰出学者、科学家”,鼓励他们跳出传统学科边界,在交叉领域开辟新方向。近年,我校青年教师在跨学科研究中已展现出强劲爆发力:

在物理与材料科学交叉领域,物理学院王猛教授团队历时5年潜心攻关,率先在镍氧化物中发现液氮温区超导现象,这一成果颠覆了传统高温超导材料的认知,为新型超导材料设计和机理研究提供了全新路径;在生命科学与肿瘤医学交叉领域,生命科学学院邝栋明教授团队通过代谢组学与分子生物学交叉方法,首次揭示限制糖代谢在抑制原位肿瘤生长的同时,会诱发细胞应激并重塑远端预转移微环境的“双刃剑”效应,为肿瘤代谢治疗策略优化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生态环境与气候科学交叉领域,大气科学学院覃章才教授团队整合全球森林生态数据与气候模型,首次量化全球森林恢复中的土壤固碳潜力,指出全球造林年最大吸收潜力为50亿吨二氧化碳,实际可实现约15亿吨,为国际社会制定森林碳汇政策提供了关键科学支撑;等等。

需要强调的是,“预聘—长聘制”的重点不是“非升即走”的淘汰机制,而是“留才育才”的支持体系。目前首批预聘教师仍处于评估周期内,但从他们已取得的原创成果来看,未来多数人有望通过考核成为学科交叉的领军人才,为教师队伍注入持续活力。

《瞭望》:粤港澳大湾区为高校交叉创新提供了独特生态,中大如何依托这一优势激发办学活力,强化核心竞争力?

高松:大湾区的核心优势在于创新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多领域交叉与深度融合,这与我校“以交叉融合为重点”的办学思路高度契合。我们正通过“内外联动”策略,将区位优势转化为协同创新动能:

对内,以“湾区融合”战略整合四地办学资源,构建校地校企交叉协同网络。学校同时在广州、珠海、深圳、香港四地办学,这种“多点布局”不是简单的空间延伸,而是创新要素的集成式配置。面向“十五五”,学校整体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创新。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深入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汇。充分发挥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优势和广州、珠海、深圳、香港四个城市政策、人才、技术和产业等创新要素优势,建成覆盖粤港两地“哑铃型”国家大学科技园格局。探索地方研究院、校企联合研究平台建设的多种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领军公司的合作,特别是与光明、南沙、松山湖叁大科学城和珠西科学城的对接,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好服务大湾区新质生产力发展。

对外,以粤港澳高校联盟为纽带,推动跨境交叉合作与人才集聚。作为联盟理事长单位,我们发挥桥梁作用,重点依托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香港高等研究院打造协同创新平台。该研究院是内地高校在香港设立的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去年10月揭牌以来,已聚焦生物医学工程、应用数学与人工智能、人文社科交叉等方向成立研究中心,其核心功能有叁:一是高端人才引育,引进世界顶级数学家张益唐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组建跨学科团队;二是学术交流枢纽,促进叁地学者协同攻关;叁是政策试验田,探索科技创新成果跨境转化的有效路径和跨境办学新模式。

我们将在习近平总书记致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建校100周年的重要贺信精神指引下,锚定“两步走”战略目标:到2030年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取得突出成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2035年若干学科和整体办学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前列。站在新的起点,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持续以制度创新打破学科壁垒、区域界限,让人才、知识、技术在交叉中流动,在融合中迸发活力,最终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中大方案”,作出“中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