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

媒体中大

【南方日报】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名家云集,为文学“破圈”之路建言献策

稿件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吴立坚 审核:孙耀斌、黄艳 发布日期:2025-09-28 阅读量:

9月24日上午,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分论坛“《作品》70年·新大众文艺的文学实践”在广东举行。广东省作协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向欣指出,新大众文艺是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时代产物,堪称新时代文艺生产力的一次大跨越。近年来,广东省作协将文学界的群众力量组织起来,以中国式现代化广东实践的百姓故事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探索构建从“书写人民”到“人民书写”的文学闭环。

广东省作协主席、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教授谢有顺认为,当文学素人作者们作为主角站在聚光灯下的时候,发表和出版作品,我们会为他们高兴,但文学界和这些作者之间的藩篱还没有真正消除,所以需要不断地讨论新大众文艺写作,构建起有效的对话和交流,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新大众文艺六位代表唐诗、温雄珍、王瑛、邵一飞、王晚、吴可彦在各自叁分钟短视频中,真实再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文学写作与理想,生动诠释了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现状。围绕新大众文艺的创作现状与前景,众多文学界嘉宾展开了热烈研讨。

“全民写作”的热潮正在到来

新大众文艺是一种全新文化形态,使素人作者与专业创作者在全民共创中,形成多元共生的文艺生态。其创作以生活温度与时代精神为内核,延续了“文艺为大众”的历史脉络,而这一现象背后,是文艺和时代的交响,也是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的由衷表达。

邱华栋注意到,广东的“新大众文艺”“新南方写作”创作如火如荼,展示出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称的文学气象。他建议,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要树立“大文学观”,大力推动“新大众文艺”创作,挖掘、培育、扶持各行各业的文学创作者,举办市民写作赛事等,力促形成“全民写作”热潮,营造出山清水秀的文学生态。

“有些作品在刚出来时不太大众化,当一百年后再看,它的大众化程度会比原来更加大众化。”王蒙表示,文学是心灵和思维的艺术,具有现实性和极限性。新大众文艺要求文学把生活“心灵化”,在生活的记忆和经验中有所创造。

麦家真诚地说,每一个写作者都可能是竞技者,为人类的心灵目标摸高、跳跃、扛重,不断地把自己的内心撑大、照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是一个开拓者。“作家不要妄自菲薄,我们的存在、阅读、写作都是有意义的。”

这一年来,东莞的素人写作频频登上热搜,成为业界内外高度关注的现象。这些作家及其作品,如同大地深处涌现的潜流,汇聚成奔腾江河,为当代文学提供了新的经验与可能。

“东莞的素人写作为什么在今天引起大家的关注?事实上,东莞的素人写作在处理着这两个问题,一个是新移民与原住民,一个是小人物与大时代。”《文艺报》总编辑刘颋表示,东莞的素人写作真实地记录下平常人在历史进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因此才特别地打动人。从这一点来说,这种写作对新时代文学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中文系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告诉记者,他在阅读新大众文艺作品时,往往觉得朴拙有力,这是一种用肉身丈量出来的经验和知识所带来的粗粝力量,不是某种文学修辞可以比拟的。与此同时,他认为,在个人经验腾空之后,很多新大众文艺创作者要面对“如何继续写作”的问题。“在未来,新大众文艺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词,也不仅仅是一场讨论,它会真正地成为一种新的文学生态,甚至是新的写作方法以及新的观察世界的方式。”谢有顺说。

暨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诗人则表示,新大众文艺不应该是某个时间段的热点,而应该是一种能够持续推进的文艺新形态的建构。“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去探索一种更好的行业生态。我希望,对于新大众文艺的讨论能够成为一种持续促进的机制,把写作或者文艺现象纳入到我们的视野当中来。”

在科技发展中坚守文学价值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学创作也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不仅为文学带来新的创作方式与工具,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深刻地影响了文学的格局。

毕飞宇发现,如今绝大多数人都更倾向于在手机上阅读,无论他们读什么、怎么读,这种阅读的习惯似乎都已养成。对于小说家来说,这是无比欢欣鼓舞的事情。不过在他看来,阅读也分“甲方阅读”和“乙方阅读”——“甲方阅读”类似于攀登一座山,读者从山底往上爬,需要克服自重,气喘吁吁才能把一本书读完;“乙方阅读”则像是一池水,水围绕着读者,是一种为了方便读者而设置的阅读,不用动脑子,不用深呼吸,不用付出。“作品要上去,阅读也要上去。一个没有在阅读中付出全部的人,一个没有在阅读中提升肌肉量与负重能力的人,不会成为可靠的作家。”

91免费无码国产在线播放中文系教授郭冰茹追踪过去五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发现小说越来越重视故事性、叙事的技巧,还会融入一些类型小说的元素,这种现象与人们的碎片化阅读习惯息息相关。在她看来,手机阅读是新大众文艺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当人们每天都拿着手机进行阅读,这种潜移默化的阅读习惯,也或许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创作。”

刘颋认为,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精英的壁垒,降低了曾经的门槛。到今天,每个人都是创作者,“这就意味着,互联网把创作和发表的权利交给了每一个人,这其实是我们今天谈论新大众文艺的一个前提。”

在香港作家联会永远名誉会长江扬看来,数字平台打破了作者与读者的边界,打破了专业的门槛,让平凡生活的力量抵达心灵。“当手机屏幕成为新的艺术展台,我们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文艺变革。在数字时代与社会转型的双重背景下,香港文学如何找到自身的新大众表达,不仅是我们香港文艺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更是对整个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

《香港文艺报》社长兼主编林琳说,文艺作品不再是单向传播的产物,而是通过社交媒体、互动平台等手段,让观众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传播与讨论中。“新大众文艺要勇于结合新兴科技,探索鲜活多元的表达方式,通过多维度、多感官的体验方式,让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文艺作品的魅力。”

东西坦言,他最近留意到一个有意思的实验——第一组为础滨写作组,即用础滨来协同创作。第二组是搜索写作组,即用搜索软件来写作。第叁组为纯大脑写作组,即不给任何资料和信息,自主写作。结果发现,参与前两组的创作者会在很短时间里失去对作品的复述能力,还对自己的写作主权产生怀疑,而大脑写作主权完全能记住自己的写作内容,并坚信自己拥有写作主权。“大脑写作组的体验与感受,更像是创作者走向写作道路的初心。”东西说,“高速发展的科技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人们的特点与个性,因此,如何处理好叙事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成为每一个写作者必须面临的问题。”

原文链接:

中大新闻